【水管屋】香港水管屋申請計劃擱置?剖析荃灣水管屋構思

商業熱話
【水管屋】香港水管屋申請計劃擱置?剖析荃灣水管屋構思

荃灣申請興建水管屋計劃為何終止?剖析香港水管屋的緣起與現在

全球人口增長迅速,帶來土地稀缺的問題,近年世界各地出現許多模塊化房屋(Modular Architecture),如水管屋、貨櫃屋等。於 2019 年公佈由仁濟醫院負責營運的荃灣水管屋,本來會是香港首個水管屋項目。可惜方案遭擱置,申請入住水管屋成空想,原來的大水管換回一般的方形設計,計劃命途多舛,終在去年 9 月動土,預計將在今年 7 月落成入伙。究竟荃灣水管屋計劃有何缺陷?何時可以申請水管屋設計不再的這個過渡性房屋?Business Digest 與你詳細了解。

荃灣水管屋項目遭擱置
荃灣水管屋項目遭擱置

模塊化房屋的消亡與再崛起:從代謝派建築奇觀到過渡性房屋

近年,世界各地湧現許多模塊化房屋建築,譬如貨櫃屋、移動式房屋、水管屋等,這類房屋能夠高效率地大量生產,加上採用現成物料,價錢亦會相較廉宜。不要以為這種模塊化房屋是近年的產物,可拆卸、搬移的功能性房屋還可以追溯至日本二次大戰後最重要的建築運動「代謝派」(Metabolism)。「代謝派」概念誕生於戰後復興年代,當時由日本建築教父丹下健三主導,在 60 年代提出「能夠進行新陳代謝的建築與都市」理論。代謝派主張建築與都市不能成為封閉的機械,而是應該透過新陳代謝成長、變化的有機體,從戰後復甦邁向未來。代謝派的經典作不得不提原位於日本東京鄰近汐留首都高速環狀線的「中銀膠囊塔大樓」(中銀カプセルタワービル),由黑川紀章設計,富未來感的外形讓它獨樹一幟,可惜由於膠囊建築老化,保育工作未竟全功,大樓最終於去年 4 月正式開始拆除,為戰後自由奔放年代的建築奇觀劃下句點。

中銀膠囊塔大樓是模塊化建築的代表之一
中銀膠囊塔大樓是模塊化建築的代表之一

可幸是,這種主張建築應隨著時代更新、以切合居住者需要的前瞻性「代謝觀」沒有被世人遺忘,反而在人口快速增長的當代,重新被應用至城市建築及居住空間的設計。這種隨時可更換的「單元」概念,已然滲入至永續建築的趨勢之中,以應付人口膨脹、疫情隔離、災難安置等無法預計的情況。詩人威廉.布萊克曾言道「一砂一世界」,或許我們從一所過渡性房屋也可以照見建築史的前世今生。

構想中的水管屋:原為面向年輕人的大膽設計

水管屋香港計劃原為針對年輕人的設計,由本地建築師羅發禮(James Law)透過研究及資料搜集設計而成。設計師講起水管屋的靈感由來,源於某次在地盤旁邊看到被遺下的混凝土水管,因此生起以水管改建成房屋的念頭。設計師發現,其實外國亦有水管屋的例子,比如花蓮、台東等地的水管屋就成為了旅遊打卡熱點。此外,混凝土水管而現成物料製成,生產速度迅速,造價廉宜,只需約 10 至 12 萬元,最快生產時間僅需一至兩星期,加上隔熱及防火效果良好,相較貨櫃屋更加安全及宜居。雖然水管屋空間有限,但裡面亦有配備梳化床、客廳、廚房、儲物室和浴室,適合 1 至 2 人居住,用上明亮的配色內裝,希望切合年輕人的口味。

香港水管屋項目原為針對年輕人的設計
香港水管屋項目原為針對年輕人的設計

荃灣水管屋設計遭改成方形 預料今年 7 月可開始申請

可惜的是,負責營運該過渡性房屋的仁濟醫院董事局最後聽取公眾意見後,決定放棄水管屋,改為方形設計。該項目延遲近兩年後終於在去年 9 月動工,水管屋申請雖然遙遙無期,但現時方形設計的房屋預料最快可在 7 月入伙,合資格市民將能在今年年中申請入住。仁濟醫院董事局將項目命名為「仁濟軒」,預料新設計可提供 212 伙,容納逾 500 人,每個單位均設有煮食空間、浴室和洗手間。雖然全香港首個水管屋設計已遭擱置,但仍會留下五至六條水管作辦公室和公共設施,以保留深入民心的荃灣「水管屋」概念,申請詳情請留意營運單位公佈。


即刻follow我地Facebook同Instagram,隨時接收最新資訊!

你可能感興趣